作文李四光回国第1篇
1945年,叶笃正到美国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大气物理学家罗斯贝,于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由于叶笃正的勤奋和聪颖,留美期间,他发表了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发展了老师罗斯贝的“大气动力理论”,使他蜚声国际气象界,并迅速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美国政府不允许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回到中国,尤其是不允许已经在美工作的学习自然科学的人员回国。无奈,叶笃正只能想方设法,辗转瑞典,最终回到祖因。在叶笃正回国之前,中国的现代气象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回因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组组长,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叶驾正在繁杂的工作中,教书、育人、创业,年复一年地建设中国的气象科学事业。叶笃正和他的同事一起确立了科研工作的三个原则,这是他在之后的几十年科学生涯中一直遵从的原则。第一,中国最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第二,不能人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要做高水平的工作,要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到大气领域并不断开拓发展:第三,培养现代气象科学研究的人才队伍,把当年十几个人的研究小组发展成今天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真正使中国的气象研究走进了一个系统工程;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数位学术巨匠之一,也是我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代宗师。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当选芬兰科学院的外籍成员、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提出了北半球冬季西风带阻塞形势演变的机理和预报这些演变过程的关键指标。这个研究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冬季寒潮爆发的预报准确率,而且为研究冬季西风带大气环流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的成果“北半球冬季阻塞形势的研究”,迄今仍然广泛应用于中国天气预报实践中。撰写了《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该书被称为国际上公认的大气环流动力学最早的著作。1958年,叶笃正等科学家比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早20多年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的突变性。鉴于叶笃正等人对东亚大气环流做出的系统和开创性研究,他们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作文李四光回国第2篇
葆有一颗好奇心是致胜的魔杖
很多人都知道,牛顿因一颗砸在头上的苹果,而引发思考,发现万有引力,但若换作当时的其他人,或许会因被砸中而自认倒霉,一脚踢在树上,气愤地离开。牛顿之所以会有如此成就,是因为他葆有一颗好奇心,而葆有一颗好奇心是致胜的魔杖。
葆有好奇心,是对新事物的探索,是对怪诞充满怀疑。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一个人倚着家乡不明来历的大石头,好奇地遐想,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孤零零的巨石呢?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里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的山川河流,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若没有李四光内心的好奇,或许就不会有如此贡献,可见好奇心如同推进向前的动力,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懈奋斗,取得成果。
葆有好奇心也是对知识的一种渴望、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居里夫人曾说过:“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我又想到,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他正是拥有学习者的这一品质,才能促使他跑到百里开外,寻问老师,这也让他的学习颇有建树与收获。葆有一颗好奇心,将会成为我们日后学习的闪光点,我们会因这颗闪光点不屈不挠、因这颗闪光点而获得胜利。这也如同我们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脚踏实地,因好奇向前进,因执着而努力,那么距离目标不会远。
爱因斯坦说过:“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失去好奇心如同海上的船只失去了方向。约里奥·居里用α粒子轰击元素铍时,发现一种很强的射线,他没有深究,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射线,从而错过了中子的发现。失去了好奇心,会后悔莫及地遗憾,与成功擦肩而过;反之,拥有好奇心,它会成为人生的指路标,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是一味地做,机械化地动作,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思维,缺少好奇心,这会造成态度上的坚定、做法上的麻木,久而久之会失去内心对知识探求的本质、对生活热爱的真谛,也会与所想取得的越来越远。
由此观之,葆有好奇心需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需要对事物充满兴趣与喜爱,这样才有取得胜利的机会。
好奇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好奇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台阶,葆有一颗好奇心是一根致胜的魔杖。
作文李四光回国第3篇
字正之,江西高安人,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1916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0年6月毕业于数理化部。1921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次年回国。1927年8月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10月的一天,正值北京的金秋季节,在当时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可容纳300人的大礼堂中,座无虚席,人们正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一位科学家的演讲。他充满感情地说道:“告诉诸位,从这次去欧洲的经验,我真高兴我是中国人!他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杰出领导人和组织者,对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文李四光回国第4篇
今天,我翻阅积累簿时,目光无意间落在了这样一句话上:“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v^,一辈子不会撑船。”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妈妈以前给我讲的小故事。赵括是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读过不少兵书,满腹才华,但缺少实战经验,只能在纸上写一写策略,可赵王听信谗言,把大将廉颇换成了赵括,结果赵括被秦兵用乱箭射死,而带领的四十万士兵全部被坑杀。
赵括“纸上谈兵”,只研究理论、缺乏实践而导致战败,这印证了上面那句警句。居里夫人说过:“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所以,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勇于尝试,只有多次实践之后,才能获得宝贵的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水平,如果只学而不练,最终只会像赵括一样走向失败。
我不禁也想起了一个事例。外国人断言在中国找不到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可李四光却始终不相信,他亲自跋山涉水到处找寻,最终在山西大同附近找到了冰川遗迹,又在庐山、太行山等地发现了许多强有力的证据,推翻了外国人的“定论”。这个例子同样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如果李四光没有深入探索,就不能推翻外国人的言论,也不能推进我国地质事业大步前进。
实践确实非常重要。我们小学生就开设有科学课,通过做科学实验能够让我们更形象深刻地理解科学原理。比如上学期邺老师布置我们回家做热空气实验,我在家用了一根筷子、两个纸杯、两条细线做了一个平衡模型,通过加热空气很快就领悟了热空气较轻且会上升的原理,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呀!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多实践、勇于尝试,相信成功的大门终向我们打开!
作文李四光回国第5篇
俗话说:“人如其名”。
又有“名至实归”、“名垂青史”、“名符其实”等说法。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个人信息,有的可爱,有的简单,有的普通,有的与众不同,有的诗意,有的气势磅礴,寓意也千差万别。
但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出生前后由父母或其他有名望的长辈取的。比如“诗仙”李白的名字就是来自“李花怒放一树白”这句诗。也有些历史名人的名字是偶然流传下来的,比如大部分的作家是用他们发表成名作品时的笔名。
而李四光的名字得来却很好玩。相传是在填写表格将该填名字的一栏填了年龄,又不好涂改。于是随机应变的他就将“十四”添了几笔成了“李四光”。后来他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这个名字也一直流传开来。
我的学名叫张大川,除了姓之外,一共只有六划,是非常简单的两个独体字。但是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张禄存,爸爸说这个只在我们张家族谱里使用。
早些我问爸爸为什么会给我取大川这个名字,爸爸很轻描淡写的告诉我:“为了让你早点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呀。”直到这一次我要写这个题目的作文,爸爸才认真的告诉我缘由。
原来清朝有一位叫林则徐的大将军写过一副对联自勉。其中上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爸爸说希望我“长大了做一个胸怀宽广的男人,胸襟要像大海一样广阔,才能容纳万千的河流汇集,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烦恼……”。爸爸还说大川就是大河的意思,他还希望长大后的我能像大江大河一样奔腾不息,有“携泥沙俱下之势,摧千秋腐朽之力”。做一个大写的“男人”。(这些我都还不能懂得)
爸爸还说我的名字中藏着一个谜语,可惜他现在还不会告诉我。
我的名字就是这样的来由。
同学们,你们的呢?
作文李四光回国第6篇
回到中国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新政府首任地质部部长,后来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新生的^v^百废待兴,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当时,八九成的石油都要从国外进口,这对于新中国的建设无疑是极为不利的。而早年间西方“中国贫油”的论断,也让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大为忧虑。
在这个时候,李四光力排众议,坚信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他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出发,向^v^、^v^分析了我国地质条件,认为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v^听从了李四光的建议,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始实行。
1956年,67岁高龄的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他以自创的地质力学为理论基础,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该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寻找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
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勘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一成就所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时至今日,这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标志性图景。
有了石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得以飞速发展。
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还需要铀。
“中国有没有造^v^的铀矿石?”1955年1月15日,面对着主席的询问,李四光带着他从欧洲特意带回来的探测器,和从中国境内发现的铀矿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中国有铀。”
在随后的勘探工作中,勘探队员们从李四光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果然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从而为新中国“两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v^成功爆炸。
先后破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和“中国贫油”的“洋神话”,世界首创地质力学学科,在地震地质领域的卓然建树,为“两弹”的研发所做出的鲜为人知的贡献……李四光的一生,有太多的辉煌值得书写。而他也像他所敬仰的^v^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诚恳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他被^v^称作“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被公认为中国的“地质之光”,他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自己“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的诺言,也完成了中山先生对他的八字嘱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不移报国之情。李四光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科学救国的理想信念,堪称学者的典范,师者的楷模,他的业绩光耀九州,福泽万世,为世人敬仰。
作文李四光回国第7篇
“我要回国,不要美金”
1948年,李四光接受国际地质学会的邀请来到英国,发表了《新华夏海的诞生》,轰动了欧州。一天清晨,李四光在报纸上看到-则消息:“.....12月2日沈阳解放,……”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梦想就要成真了,新中国就诞生了!在剑桥大学中国留学生举行的年会上,他激动地说:“我虽然6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新中国!”但是此举触怒了^v^当局。^v^驻英国大使馆秘书找到李四光,掏出了一-张五千美金的支票,说:“你向世界发表个公开声明,否认^v^。”又威胁说:“你如果不肯,我将采取必要措施,将你扣留在国外。”李四光听罢气愤至极,当即严厉斥责,“我归因之心能用金钱收买吗?我要回国,不要美金!”经历了千辛万苦,李四光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实现了他为中国效力的愿望。
作文李四光回国第8篇
钱伟长的两次“NO^v^
1939年7月,钱伟长在昆明考取公费留英,当时由于英德宜战,改去加拿大。1940年1月钱伟长手续办齐后登上英轮,发现护照上竟有^v^的签字,因当时日本正发动侵华战争,而船经神户港,没有^v^的签字会有麻烦。“NO,我们不去了!”钱伟长等留学生一起20几本护照扔给了那人英国人。半年后,他们重办护照再登程。1943年钱伟长获多伦多大学博士,旋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喷气推进研究所任工程师,不仅又当上了领导600多人的“洋官”。^v^胜利后,他甘愿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他拖家带口在北平的几所大学兼课勉强糊口。1947年美国的那个研究所又邀请他去,表格上有一句话:“一旦美中宣战,本人绝对效忠美国。”他当即写下了大的“NO^v^。
作文李四光回国第9篇
在柏林的一个公园里,椅下藏有的锥形的钢刺会刺看手机时间超过十分钟的人,许多游客避而远之。而我认为,人生需要一些这样的刺,来提醒或鞭策我们去做我们该做的事。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刺,人们知道自己已注视手机十分钟之久了,也提醒那些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手机上的人,他们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了,或是刻苦读书,或是努力工作,于他们而言,刺无疑是一个宝贵的朋友,及时提醒他们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事等待他们去做。
“刺”能够激人奋起,实现一个高远的目标往往需要“刺”来鞭策我们。法国大文豪雨果就是通过这样的“刺”来帮助自己写作的。因为已向出版社承诺三个月内写完一本小说,雨果绞尽脑汁,最终选择将自己锁在屋内,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著作《巴黎圣母院》。试想,雨果若不将自己锁在屋内,将困难化作一根砥砺自己的刺,在自己懈怠时刺自己,他又怎能在三个月内便完成一部举世闻名的文学著作呢?
无独有偶,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也常用“刺”刺自己。李四光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但全家人继续供他读书,李四光学习勤奋努力。他每天睡到凌晨三四点钟就起来读书,在不清醒的时候,他就仿效古人悬梁刺股的做法,用母亲缝衣服的绣花针刺自己,这样,由于疼痛难忍,李四光更加清醒,加倍珍惜时间。母亲有一次看到针头上的血迹后询问他,他把一切情况都告诉了母亲,母亲心疼得直流眼泪,李四光安慰母亲说:“因为有针刺,我才更加清醒,学到更多的知识,不让您和父亲失望。”真是凭着这股奋发向上的精神,李四光终于成为优秀的地质学家。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一些人也因此而变得懒惰,沉迷于电脑、手机中无法自拔,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其实,他们需要一根“刺”来刺自己,只要将电脑关闭,手机关闭,坚持一段时间,便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从沉迷中解脱出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刺”来使自己做该做的事,专注地面对每一天吧!
作文李四光回国第10篇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向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面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创新思想,创立新事物,走不同寻常的路。
回顾历史,许多年来,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贫油国家。因为传统的地址理论认为,大油田一般都生长在海相地层中,而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因此不可能有储量大的油田。但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迷信传统的理论,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地质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反复研究,最终提出了华夏构造体系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河南油田、江汉油田,等大型油田,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也正是由于李四光的创新精神,不走其他国家开辟油田的共同路程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有许多外国专家断定,中国不可能在将来有足够的粮食养活十几亿人口,但是,袁隆平却打破了这个断言,他每天穿梭于稻田中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但他没有放弃,最终他成功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第一人。如果袁隆平仍然跟随别人的脚步走路,认为杂交水稻不可能成功就不会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巴尔扎克说过:第一个把少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才。说到底还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说到创新,我们不禁会想到前几年某些媒体曾搞过一次“讲出一句真心话,赢得感动和大奖”的活动。作为评委的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感到:目前大家面临一种集体失语的危险,人们的心愿相同,但与众不同的语言少。再看看现在学生的作文课吧,老师不厌其烦的灌输各种写作知识;有的变成纯技法的练习课,反复训练开头、过渡、结尾等技巧。这样,不少学生直到毕业也没有产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对他们来说,作文不是愉快的生活享受,而是沉重的精神负担;不是鲜活的心灵抒写,而是自欺欺人,人格萎缩。
创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敢于创新的人,才能有光彩夺目的人生;一个敢于不走寻常路的人,才能有更美好灿烂的人生。
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